關鍵詞:兵兵醫用貼;發熱病人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0979(2012)24-0084-01
發熱是許多疾病所共有的以體溫升高為主要表現的過程,體溫超過 39℃以上者稱為高熱,高熱是小兒最常見的急診癥狀 [1] 。由于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容易引起神經功能障礙,急劇升高的體溫伴隨著抽搐的發生,可因缺氧引起腦組織不可逆損害。因此,對高熱患兒應加以重視,及時處理。在臨床中如何選用適當的降溫方法,使患兒的體溫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至關重要,而物理降溫是高熱病人首選的降溫方法 [2] ,頭部冰枕是物理降溫中常用的方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頭部冰枕降溫存在許多缺點,尤其是對于兒科急診,高熱病人多,護理人員常常難以應對。近年我科應用武漢市海格爾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兵兵醫用貼,用于發熱患兒的降溫或輔助降溫,取得了滿意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本組觀察對象來源于 2011 年 6~9 月在我科留觀的發熱患兒,隨機抽取 50 例,采用兵兵醫用貼降溫為觀察組,50 例患兒采用頭部冰枕降溫為對照組,年齡為 6~10 歲,其中男 52 例,女48 例。100 例患兒中,上呼吸道感染 40 例,支氣管炎 28 例,扁桃體炎 20 例,急性腹瀉 12 例。肛溫在 39~41℃,同時使用藥物降溫100 例,其中觀察組為 50 例,對照組為 50 例。
1.2 方法:觀察組采用兵兵醫用貼降溫。護士將兵兵醫用貼的缺口撕開包裝袋,除去防粘層后將凝膠面直接貼在額頭或太陽穴,貼前清潔皮膚。
對照組采用頭部睡冰枕降溫。護士取冰塊用錘子敲碎成小塊,放在盆中用水沖去棱角,以免損傷冰袋和導致患兒不適,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壓擠冰袋排出袋內空氣,夾緊袋口。倒提冰袋檢查無漏水后裝入布套內,放置于患兒枕部。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降溫過程中均給予健康教育指導,鼓勵患兒進食清淡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多飲水,少活動,注意休息。
1.3 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半小時體溫下降≥0.5℃;有效:治療后半小時體溫下降<0.5℃;無效:治療后半小時體溫未下降。
1.4 統計學處理:分析 t 檢驗 P>0.05,兩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2 結 果
2.1 單獨使用兵兵醫用貼與單獨使用頭部冰枕半小時后降溫效果比較見表 1。
2.2 兵兵醫用貼聯合藥物降溫,與頭部冰枕聯合藥物降溫同時使用半小時后,降溫效果比較見表 2。
3 討 論
3.1 兵兵醫用貼由背襯層、凝膠層、防粘層等部分組成,凝膠層是其主體部分,采用新型的高分子凝膠為藥物載體,使用功能無紡布為基料,將有效治療藥物填在高分子的凝膠骨架之間,通過溶劑進行擴散,轉運到皮膚,再經過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目的,具有易貼易揭,透氣性好的特點。
3.2 物理降溫是治療高熱病人常用的方法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降溫首選物理降溫,而傳統的物理降溫是冰袋降溫。通過傳導作用吸收機體熱量而降溫。但冰袋降溫法制作復雜,在使用過程中冰塊融化或布套浸濕后要及時更換。高熱病人多時,不能急病人之所急,臨床上有照顧不過來的現象。而兵兵醫用貼使用既取得了降溫的效果,又減輕了護士的負擔,患者使用也方便。
3.3 使用兵兵醫用貼不受體位的限制:頭部冰枕在使用時需要讓孩子臥于床上,并應觀察枕部皮膚有無凍傷,而使用兵兵醫用貼患兒可以自由活動,避免了睡冰枕給患兒帶來的約束及不適體位。
3.4 兵兵醫用貼在降溫的同時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兵兵醫用貼內含薄荷油等多種天然清涼芳香植物,在使用時,其凝膠層散發清涼、芳香的氣味,使人感覺舒適、涼爽,在降溫的同時,可以緩解頭痛、鼻塞、煩躁等癥狀。
3.5 使用兵兵醫用貼對局部皮膚無不良刺激:不會因冰袋內的冰塊溫度過低引起個別患兒寒戰。
3.6 應用兵兵醫用貼避免了醫院感染:頭部冰枕在使用時需布套,每次使用后需進行消毒,容易引起醫院感染。兵兵醫用貼是一次性降溫產品,使用 6~8 小時,降溫效果消失,用完棄之,減少了醫院感染的機會。
3.7 兵兵醫用貼盡管使用方便,優點很多,但也有一些需注意的事項,如使用時,不能貼于敏感部位、受損皮膚、近眼睛位置及嘴部,使用中偶有皮膚表皮發紅,停用后可消失,備用時需放置兒童不易接觸處,避免誤食。
參考文獻
[1]祝益民.兒科危重癥監護與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9.
[2]尚黔玲,曹文莉.腋下冰袋降溫后對腋溫數值影響的實驗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1997,11.